吳桂榮:巧奏六口三代之家的和諧樂章通遼
親情是什么樣的?是孟郊的“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”的長長牽掛?是王維“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”的深沉感嘆?還是辛棄疾“最喜小兒無賴,溪頭臥剝蓮蓬”的舐犢之情?
在庫倫旗庫倫街道有這樣一家六口:年過八旬的公婆、一個智障的大伯哥、一個常年在基層工作的丈夫,一個讀大學的女兒,還有一位賢妻良母兼好兒媳。生活雖然清苦,但家庭和睦溫暖,外人無不稱羨。
公公白乙拉是位離休干部,老人常常把自己的經(jīng)歷編成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后輩們聽:“我們小的時候呀,住的是用籬笆搭成的房子。籬笆的外圍是用牛糞抹上的,冬天在里面睡一晚,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鼻子、臉都會凍得紫青。你們現(xiàn)在趕上了新社會,好時候,可不要忘了以前受過的苦,要努力勤奮!”
孫女包曉燕在爺爺?shù)慕陶d下,成為了一名品學兼優(yōu)的大學生。她時刻記得爺爺?shù)脑?,處處為別人著想。她還節(jié)約花錢,把省下的零花錢捐給貧困學生。
包曉燕的母親吳桂榮是旗國稅局的普通職員,她臉上總是掛著笑容,讓人覺得親切。“既然與丈夫結婚了,公婆就是自己的父母,智障的大伯哥也是親哥哥,只有把他們照顧好,我才能心安。”無論誰問起來,吳桂榮都是這句樸實的話。
1999年9月,她的丈夫不幸遭遇一場車禍,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不能自理,而老人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,吳桂榮卻堅強地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挫折,她每天起早貪黑,不耽誤正常工作,又照顧病重的丈夫,同時安撫好老人的情緒。丈夫在吳桂榮的鼓勵下,保持樂觀的心態(tài),積極地鍛煉恢復受傷的腿,他的身體很快康復了,這個家庭度過了最灰暗的日子,吳桂榮的堅韌讓全家人臉上重拾笑容。
2001年的一天下午,吳桂榮發(fā)現(xiàn)智殘的大伯哥走丟了。心急如焚的她立馬和丈夫通過各種渠道尋人,吳桂榮還組織親朋好友一起尋找了一夜,直到第二天凌晨,終于在瓦房牧場路邊找到了大伯哥。
回到家后,吳桂榮顧不得吃飯,先給智障的哥哥煮飯燒水,又打好洗腳水,她的丈夫不顧疲憊地蹲下身為哥哥洗腳??烧l來為她倒一盆洗腳水?吳桂榮毫無怨言,20年如一日,每天燒好飯后端到眼前,等他吃完后再收拾好,沒有拉過一次臉。
正像吳桂榮說的:“我們是最團結、最幸福的6口之家,沒有什么能拆散我們,正是我們的和諧與互愛,才讓我們的家庭越來越好,越來越美!”(賈俊海于建軍)
1.內蒙古社區(qū)報遵循行業(yè)規(guī)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2.內蒙古社區(qū)報的原創(chuàng)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內蒙古社區(qū)報"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內蒙古社區(qū)報或將追究責任;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(jīng)內蒙古社區(qū)報編輯修改或補充。